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

校長教學領導之角色扮演

校長是國民小學學校經營的靈魂人物,其領導行為深深影響學校辦學品質;依據相關的行政法令規定,國民小學校長的領導職責定為綜理校務,為學校組織中最高的行政首長,舉凡政策執行、校務發展、學校領導、課程與教學、學生輔導、人事、財產管理、社區發展、公共關係、教師專業、研究發展與學校特色等等均是校長必須關注經營之層面。
然近年來因應社會時代的變遷、教育改革的訴求與教育環境的改變,國民小學校長的領導職責面臨重大的轉變,Brubaker & Simon指出自1967年開始校長的領導角色從校長兼教師、一般管理者、專業與科學管理者、行政領導者,轉變到今日的課程與教學領導者的強調(魯先華,民85)。國小校長的領導職責已經從過去傳統單一的行政領導,轉變為學校行政、課程、教學三者兼具的領導,必須在學校教學與課程上提供教師與學生必要的協助與輔導,以提高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之效果。
從權力轉換的角度看來,二十一世紀的國民小學校長領導,在課程教學範疇中有著更多的自主空間,卻也同時面臨更多挑戰,必須肩負學校本位發展的成效,發展與教師、家長等學校成員的夥伴關係,領導教師課程教學研究發展等重大任務。如何才能善盡校長教育專業領導職責,經營發展優質的學校教育品質?以下使用Murphy(1994)觀點,引申提出今日校長在進行課程教學領導職責時,所必須重視的三點層面。
一、離中心化的領導:隨著學校生態改變、家長參與權及教師專業自主權的提昇,校長關於課程教學的權威與權力,透過趨勢潮流影響與課發會組織等制度轉變,已經逐漸轉移至學校教師、家長甚至學生。故此,過去強調傳統、控制、指導、權威的校長課程教學領導,必須轉為與學校成員共同合作、協商、溝通的課程團體決策,以民主、公開的原則,順利運作學校課程發展與專業教學等事務。
二、鼓舞教師獲得成功:Ingram(1997)指出當教師面臨挫敗或失去勇氣時,校長對教師動機的影響就顯得特別重要。換言之,對校長而言,他需要鼓勵教師在教學精進路上持續不斷地專業成長,藉由提供教師協助,增加教師教學專業等相關知能與覺察,引導教師從實踐中獲得成長,並建立一個集體領導的文化
三、管理角色的增強:為確保整個學校課程教學相關組織、作業及資源等有效管理,營造一個安全、效率及有效能的學習環境,增進全體學生的學習成就。因此在教學領域中校長領導者須朝向教學品質管理者角色看齊,以企業經營方式經營教師教學品質,追求專業教學的效率、效能與高品質。
新世紀教育改革環境中,校長課程教學等教育專業領導職責已經變得更加複雜與艱鉅,溝通關係、教育環境的因應、專業與資源的管理及學校的永續發展等等,都是校長必須在教學領域中持續關注與努力的範圍。減少以往傳統的權威控制,建立與外部環境更多的聯繫網絡,更多的授權與支持學校成員,使用更民主的教學領導風格獲得教師與家長的支持,保持與學校成員信任與尊重的良好關係,分享課程與教學相關決策訊息與機會,提供支持性資源如傾聽、信任、適時回饋與關心等等,建立合作型學校專業文化,發揮校長教學領導職責最大功能,以達到學校課程教學效能最佳績效,創造優良教育品質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