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

方向與努力

學校的行政工作者在進行許多行政改變、決策甚至是變革時,當面臨過去運作的機制或舊有的工作模式,心中常會存在一個如同文章中所形容的問題是「事件的價值是因為我們長期做它, 或是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它的價值」。
這個問題的核心涉及了決策方向的判斷,策略的發展與後續一連串的行動,甚至影響最後的結果,俗云:對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!!意即在此。
許多學校資料的蒐集面向,因就於過去的傳習方式,著重於學校整體面的資料,如學生人數、性別、班級數、硬體設備等資料,以及各項如課程教學等行政作為;但如此的資料僅僅能提供一個關於學校的概略描述,對於深入班級、教師、教學現場、學生、家長等等各角度的微觀風貌,並不能促進深入的瞭解與探討。如果學校的核心功能是設定在教與學層面的話,顯然明見的是,現時中的資料將無法滿足學校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需求。
因應教育環境中品質績效的倡導趨勢,以及提升學校本位管理中的卓越發展的經營責任,個人認為校長必須正視學校正確與真實的資料收集問題,關注建置學校本位資料庫;該資料庫發展之其重要性與必要性,不論在知識管理、TQM或學習型組織等理論中都能得到應證。
以現場實務工作者角度出發,為能將資料庫的建置充分運用於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,校長在推動學校本位性資料庫建置時,可以將TQM理念融入以下數項資料庫建置工作中:
一、 具體落實全面參與理念:資料蒐集的來源應來自各個方向,校內每一位成員都可以是資料蒐集的參與者,如教師蒐集班級學生學習等資料,行政人員充實各項校務資料。
二、 針對資料蒐集系統進行持續改進:資料蒐集的系統與方式(法)應隨著學校、學生、教師、家長、或政策趨勢等因素,持續進行改進或增修,以能提供學校與時俱進發展過程的需求。
三、 將事先預防的概念落實於資料庫的運用:資料庫所蒐集的資料必須運用於校務推展,始能發揮其原有價值。故此,當資料庫的資料匯進時,應以防範未然的角度,分類運用於校務工作的推展、規劃與改進上,就能幫助學校各項工作事前規劃完整、事中順利圓滿、事後回饋改進。
四、 以顧客滿意為庫料庫建置的目的:學校核心功能為教與學,資料庫的設置目的也應以此為目標,而非淪入非教育性的思維,如作秀、噱頭等意義。也因此,資料庫的內容與蒐集方式,也應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為主軸,方能落實於學校教育的提升。。
五、 重視成員的發展訓練:組織成員專業成長對組織未來發展是有益處,尤其在資料庫建置的過程中,唯有成員不斷學習關於資料蒐集與資料使用等等相關知能,才能夠真正發揮資料庫的效益與使用價值。這些發展訓練活動形態,可以是研討會、小組會議、觀摩,校外參觀或工作坊等型態進行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