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在一場關於領導、決策與執行力等議題的訪問中表示: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善於做決策。當領導者能夠克服資訊不夠、狀況不明、客觀條件無法配合等難題,在複雜或危機的狀況下做出正確決策時,即能夠帶領組織突破限制,朝向更高層次的發展與進步。
以教育現場而言,近年來,學生與家長等個人教育權利意識的高漲,讓個性化、區域化的教育,如鄉土教學、多元文化教育逐漸被重視。「學校本位管理」(School Based Management)風潮,轉變了教師與家長的角色,成為學校教育活動的參與者。校園權力結構的解構與轉換,讓校務的經營過程充滿了更多的變數與不確定性,也讓校長學校領導與管理的角色重新被界定。張志明(民90)指出:面對新的時代變遷,校長須瞭解因權力轉換所導致的三個影響:學校自主管理、教師參與、與家長選擇,並採取因應之道。故此,校長在進行校務領導最重要工作-決策時,就必須因應時代變遷趨勢,以新的角度與策略審視分析,始能做出正確決策,提升學校發展。
以權變領導觀點出發,領導決策的效能會受到決策情境的影響,同時結合著不同類型的領導風格,呈現不同的決策風格。在Vroom, Yetton及Jago所發展出來的決策樹模式中,影響決策的情境因素共有十二:決策品質、部屬承諾、領導者資訊、問題結構、承諾可能性、目標符合度、部屬衝突、部屬資訊、時間限制、地理分佈、時間考量、員工發展考量等。而連結者不同類型的領導模式,即呈現五種領導決策行為:1.專制I型:決策者當下根據自己所擁有的資訊下決策或解決問題。2.專制II型:決策者由部屬提供必要的資訊,再下決策。3.諮詢I型:決策者把問題個別地告訴相關部屬,分別從他們那裡蒐集意見及建議,自己再獨自做最後的決定。4.諮詢II型:決策者把部屬召集起來,從中蒐集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及建議;自己再做最後的決定。5.參與II型:決策者把部屬們聚集起來,一起討論問題,共同評估可能的解決之道,最後產生一個共識方案。
權變領導理論強調領導模式與情境因素之交互作用,係造領導效能之主因。(廖春文,民83);而同樣地,決策模式與影響決策的情境因素相互作用,即能造成決策效能的差異。在今日,如果我們強調學校經營發展中的學校主體性,追求校本特色創新的多元差異性,勢必學校組織的情境因素,將成為領導者決策的關注重點,因為該項元素,並不是因循著各式決策模式或技術,所能導引而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